產(chǎn)地分布:
產(chǎn)廣東、臺灣、福建、江西、浙江、山東、江蘇、安徽、湖北、四川、廣西、云南等省區(qū)。生池沼、水田或水溝的淤泥中,有時漂浮于深水面上。也廣布于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各地,日本也產(chǎn)。
形態(tài)特征:
植株幼嫩時呈綠色,多汁柔軟,由于水濕條件不同,形態(tài)差異較大,高可達70厘米。根狀莖短而直立,以一簇粗根著生于淤泥。葉簇生,二型。不育葉的柄長3-40厘米,粗10-13厘米,綠色,圓柱形,肉質(zhì),不膨脹,上下幾相等,光滑無毛,干后壓扁;葉片直立或幼時漂浮,有時略短于能育葉,狹長圓形,長6-30厘米,寬3-15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圓楔形,二至四回羽狀深裂,裂片5-8對,互生,斜展,彼此遠離,下部1-2對羽片較大,長可達10厘米,寬可達6.5厘米,卵形或長圓形,先端漸尖,基部近圓形、心臟形或近平截,一至三回羽狀深裂;小裂片2-5對,互生,斜展,彼此分開或接近,闊卵形或卵狀三角形,長可達35厘米,寬可達3厘米,先端漸尖、急尖或圓純,基部圓截形,有短柄,兩側(cè)有狹翅,下延于羽軸,深裂;末回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,長可達2厘米,寬可達6毫米,急尖頭或圓鈍頭,基部均沿末回羽軸下延成闊翅,全緣,彼此疏離;第二對羽片距基部一對3-5厘米,向上各對羽片均與基部羽片同形而逐漸變小。能育葉的柄與不育葉的相同;葉片長圓形或卵狀三角形,長15-40厘米,寬10-22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圓楔形或圓截形,二三回羽狀深裂;羽片3-8對,互生,斜展,具柄,下部1-2對羽片最大,長可達14厘米,寬可達6厘米,卵形或長三角形,柄長可達2厘米;第二對羽片距第一對1.5-6厘米,向上各對羽片均逐漸變小,一至二回分裂;裂片狹線形,漸尖頭,角果狀,長可達1.5-4(6)厘米,寬不超過2毫米,邊緣薄而透明,無色,強度反卷達于主脈,好像假囊群蓋。主脈兩側(cè)的小脈聯(lián)結(jié)成網(wǎng)狀,網(wǎng)眼2-3行,為狹長的五角形或六角形,不具內(nèi)藏小脈。葉干后為軟草質(zhì),綠色,兩面均無毛;葉軸及各回羽軸與葉柄同色,光滑。孢子囊沿能育葉的裂片主脈兩側(cè)的網(wǎng)眼著生,稀疏,棕色,幼時為連續(xù)不斷的反卷葉緣所覆蓋,成熟后多少張開,露出孢子囊。孢子四面體形,不具周壁,外壁很厚,分內(nèi)外層,外層具肋條狀紋飾,按一定方向排列。染色體2n=156。
莖: 根莖短而直立,一簇粗根著生淤泥。
果: 孢子囊沿主脈兩側(cè)網(wǎng)眼著生,稀疏,棕色,幼時被反卷葉緣覆蓋,成熟后多少張開,露出孢子囊。孢子四面型,無周壁,外壁厚,分內(nèi)外層,外層具肋條狀紋飾。
生長習性:
常生于池塘、水溝或水田中,亦能在潮濕地上生長。性喜陽亦耐半陰,水稻土和中性、微酸性園土均適生。孢子自育力很強,一旦栽培2年后就繁衍不絕。如旱生栽植則要求半陰的濕潤環(huán)境。
繁殖培育:
無性繁殖,將老葉腋下的潛伏不定芽所產(chǎn)生的幼體。
園林用途:
食用價值
全草采下先陰干半日,使其枯萎后使用。水浸去苦味后,用醋及醬油調(diào)味食用。僅少微苦味,無不快之氣味,直接生用則含多量水分而味薄,故半干燥后食用較為適宜。嫩葉可作菜肴。
藥用價值
本種可供藥用,莖葉入藥可治胎毒,消痰積;嫩葉可做蔬菜。全草(水蕨):甘、淡,涼?;钛舛?,清熱利尿,止血止痛。用于胎毒,痢疾,跌打損傷,淋濁,外傷出血。
性味:甘、淡、涼。效用:全草散瘀拔毒,鎮(zhèn)咳化痰,止痢,消積,止血,解毒。治腹中痞積,痢疾,胎毒,跌打損傷,瘡癤,咳嗽,淋濁,外傷出血。全草可入藥,能消積、散瘀、解毒,用于活血藥和解毒藥。
生藥材鑒定:性狀鑒別根莖短,密生須根。葉二型,無毛。營養(yǎng)葉狹短圓形,長10-30cm,寬5-15cm,二至四回羽裂,末回裂片披針形或矩圓披針形,寬約6mm;孢子葉較大,矩圓形或卵狀三角形,長15-40cm,寬10-20cm,二至三回羽狀深裂,末回裂片條形,角果狀,寬不超過2mm;葉脈網(wǎng)狀,無內(nèi)藏小脈。孢子囊沿網(wǎng)脈疏生。氣微,味甘、苦。
觀賞價值
常被做水生綠化植物用。可點綴于水溝之邊、沼池之中,或地栽為林下植被,也可盆植供室內(nèi)欣賞。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