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地分布:
川,滇,藏
形態(tài)特征:
莖基具少數瘤狀莖痕,根常肥大呈長圓錐狀或紡錘狀,長約15厘米,直徑約5毫米,表面灰黃色,近上部有少數環(huán)紋,而下部則疏生橫長皮孔。主莖直立或上升,能育,長25-55厘米,直徑2-3毫米,下部被毛較密,至上漸疏而幾近無毛,黃綠色或灰綠色;側枝集生于主莖下部,具葉,不育,長1-10厘米,直徑約1毫米,灰綠色,密被柔毛。葉在主莖上的互生,在側枝上的近于對生,葉柄短,長2.5毫米,直徑0.5-1毫米,灰綠色,密被柔毛;葉片心臟形、闊卵形或卵形,頂端鈍或急尖,邊緣微波狀或具極不明顯的疏鋸齒,或近全緣,葉基心形或較圓鈍,長寬可達1.8×1.4厘米,灰綠色,疏被短細柔毛,葉脈一般不甚顯著。花單一,著生于主莖頂端,使莖呈花葶狀,花微下垂;花梗長4-8厘米,黃綠色或灰綠色,稀疏被毛或無毛;花萼貼生至子房中部,筒部半球狀,近無毛,裂片間灣缺尖狹,或由于裂片反卷而變寬鈍,裂片卵形,頂端急尖,邊緣微波狀,兩側微反卷,長0.8-1厘米,寬約5毫米,頂端內外疏生柔毛,灰綠色;花冠管狀鐘形,長2.2-2.8厘米,淺裂,裂片寬闊,邊緣及頂端內卷,筒部直徑1-1.2厘米,檐部直徑2-2.8厘米,淺碧藍色,簡部有紫暈,脈稍明顯,無毛;雄蕊無毛,花絲長約6毫米,花藥長約5毫米。蒴果下部半球狀,上部圓錐狀而有尖喙,長約2.4厘米,直徑約1.5厘米,略帶紅紫色,無毛,宿存的花萼裂片反卷。種子多數,橢圓狀,無翼,細小,長約1.5毫米,棕黃色,光滑無毛。花果期7-10月。
生長習性:
生于3300-4200米間的山地草坡及灌叢中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