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國內(nèi)分布:吉林
湖北分布:隨州,天門
國外分布:模式標本產(chǎn)于日本中部橫須賀近郊。
形態(tài)特征:
根
根長10-25厘米,徑1-2.5厘米,有多數(shù)支根,似馬尾狀,外表皮黃褐色至棕褐色,氣味濃香。
莖
莖充實,高30-100厘米,綠色,常帶紫色,無毛,有細溝紋。
葉
葉一至二回三出羽狀分裂,膜質(zhì),上表面亮綠色,脈上有疏毛,下表面蒼白色,末回裂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,3裂,長2-9厘米,寬1-3厘米,無柄或有短柄,先端漸尖至急尖,基部楔形或截形,邊緣有尖銳鋸齒;葉柄長10-30厘米,基部膨大成管狀的葉鞘,葉鞘邊緣膜質(zhì);莖頂部的葉簡化成長圓形的葉鞘。
花
復(fù)傘形花序,花序梗、傘輻、花柄無毛或有疏毛,花序梗長5-20厘米;總苞片1至數(shù)個,有時無,線狀披針形或線形,長1-2厘米;小總苞片5-8,線狀披針形或線形,無毛,長5-15毫米,常比花長;小傘花序有花約30朵;花白色;萼齒不明顯;花瓣倒卵形至長圓形;子房無毛;花柱長為花柱基的3倍。
果實
果實狹長圓形,略扁壓,長4-5毫米,寬1-1.5毫米,背棱線狀,尖銳,側(cè)棱狹翅狀,較背棱寬,較果體狹,棱槽內(nèi)有油管3-4,合生面油管4-8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生長習性:
我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延吉、琿春、和龍等縣栽培作“當歸”使用已有長久的歷史。日本和朝鮮以本種稱當歸,栽培入藥。目前已由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(zhèn)藥農(nóng)人工引種栽培,主產(chǎn)區(qū)位于大別山腹地——邱家寨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中藥材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