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國內(nèi)分布:四川西部
形態(tài)特征:
多年生草本,干時不變黑色,直立,高度多變,高者可達(dá)40余厘米,一般20-30厘米,偶有僅高10厘米者。根無主根,僅側(cè)根2-3條自根頸發(fā)出,稍稍紡錘形變粗而為肉質(zhì),但仍細(xì)長,長可達(dá)5-6厘米。莖單出或數(shù)條自根頸上發(fā)出,簡單或在基部分枝,中空,直立或基部略彎曲上升,圓筒形或有時稍有稜角,略被疏短毛,有毛線4條,上部毛較密。葉基生者早枯,莖生者4枚或偶有3枚成輪,約3-4輪,具纖細(xì)之長柄,柄長達(dá)2-2.8厘米,漸上漸短,扁平。兩側(cè)有狹翅,被有疏毛;葉片薄紙質(zhì),長圓狀披針形至卵狀長圓形,中部者最大,長可達(dá)6厘米,一般3-4 厘米,寬1.4-2厘米,上面近于無毛,下面有白色膚屑狀物,羽狀深裂至全裂,裂片10-14對,卵形至長圓狀卵形,基部下延于中肋而連成狹翅,緣有少數(shù)不整齊的缺刻狀齒,齒端有胼胝質(zhì)小凸尖?;ㄐ蛩霠疃?,有時基部花輪有間距,長4-10厘米;苞片葉狀而較小,基部多少變竟而膜質(zhì),生有白色長緣毛;萼近于無梗,長約10毫米,倒卵形,前方不開裂,被白色長柔毛,脈10條,5主5次,不很粗凸,有細(xì)網(wǎng)脈;萼齒5枚,長約為萼管的一半,后方1枚較小,長三角形,全緣,完全膜質(zhì),其余4枚較大,近于相等,以后側(cè)方兩枚為最大,端稍膨大葉狀而卵形,綠色,緣有細(xì)齒;花冠長20-25毫米,長者可達(dá)30毫米,粉經(jīng)色至玫瑰色,上有深色斑點(diǎn),極偶然無斑,花管稍伸出于萼管之外,伸直,上部稍擴(kuò)大,喉部有卷曲之毛,長不達(dá)1厘米,盔狹而長,長可達(dá)14-17毫米,竟3毫米左右,約在中部作明顯之膝屈,在彎曲處前椽有凹缺,缺旁有時有小齒狀凸起,在近端處下椽有主齒1對,有時偶然缺失,有時則有附加的細(xì)鋸齒狀而不伸長的小齒,額頂圓形,下唇略短于盔,3裂,邊全緣,密被長緣毛,基部有明顯之寬柄,長4毫米左右,寬達(dá)8毫米,在新鮮時對褶,中裂較小,多少圓形,基部縊縮與側(cè)裂組成彎缺,前方多少伸出于側(cè)裂之前一半,后者較大很多,為縱置的腎臟形,寬過于長將近兩倍,基部顯作耳形,從其與中裂所組成的兩個彎缺后方,各有1條高凸的褶襞伸向喉部,前方高凸而后面較低;雄蕊著生于花管的基部,花絲兩對均無毛,或前方1對有微毛,在著生處則有短毛;子房長卵形,長約4-5毫米,后方基部有作為花盤的卵形附屬物,并不與其貼生。蒴果斜披針狀卵形,指向前上方,下縫線幾伸直,上縫線弓曲,端有小凸尖,伸出于宿1/3-1/4,僅上縫線開裂;種子約長1.5毫米,狹橢圓狀卵形,灰褐色,有細(xì)而縱列的網(wǎng)紋。
生長習(xí)性:
生于海拔3,300-4,350米的高山草地中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