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地分布:
國內分布:產臺灣、福建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云南、四川、貴州。
國外分布:越南、緬甸、印度、斯里蘭卡有分布。
形態(tài)特征:
喬木,幼時被微柔毛,成長脫落,小枝干后具槽紋。葉薄革質,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,長6-15厘米或更長,寬2. 5-5厘米,先端短漸尖,有鈍頭,基部圓形至楔形,全緣,微反卷,表面深綠色,干后茶褐色,有光澤,背面顏色深,散生細小乳突狀瘤點,基生側脈短,脈腋有腺體,側脈7-11對,在背面突起;葉柄長1- 2厘米。榕果單生或成對腋生,球形或近球形,幼時表面有瘤體,直徑1-1.2厘米,基部縊縮成柄,無總梗,基生苞片3,卵圓形,被柔毛;雄花、癭花和雌花同生于一榕果內;雄花具梗,生于內壁近口部,花被片2,匙形,長短不一,雄蕊1枚;癭花有?;驘o梗,花被片3,延長,頂部漸尖,花柱側生,較瘦果長2倍,柱頭棒狀。花期1-8月。
生長習性:
生長于海拔400米至1,600米的地區(qū),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