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訊 商人 設計 園藝 景觀 供應庫 求購庫 產(chǎn)品庫 黃頁 會展 園林論壇 植物庫 圖書 搜索 傳媒 建站
工程 古建 資材 氣象 植保 招投標 網(wǎng)交會 產(chǎn)品報價 人才 園林通典 服務指南 論文 法規(guī) 調查 RSS
牛耳楓
種  名:牛耳楓
學   名:Daphniphyllum calycinum Benth.
別   名:南嶺虎皮楠、牛耳樹、牛耳風、牛耳豐、牛耳公
科:虎皮楠科     屬:虎皮楠屬
同種植物圖片

產(chǎn)地分布:
    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省區(qū);分布于越南和日本。

形態(tài)特征:
    灌木,高1.5-4米;小枝灰褐色,徑3-5毫米,具稀疏皮孔。葉紙質,闊橢圓形或倒卵形,長12-16厘米,寬4-9厘米,先端鈍或圓形,具短尖頭,基部闊楔形,全緣,略反卷,干后兩面綠色,葉面具光澤,葉背多少被白粉,具細小乳突體,側脈8-11對,在葉面清晰,葉背突起;葉柄長4-8厘米,上面平或略具槽,徑約2毫米??偁罨ㄐ蛞干L2-3厘米,雄花花梗長8-10毫米;花萼盤狀,徑約4毫米,3-4淺裂,裂片闊三角形;雄蕊9-10枚,長約3毫米,花藥長圓形,側向壓扁,藥隔發(fā)達伸長,先端內彎,花絲極短;雌花花梗長5-6毫米;苞片卵形,長約3毫米;萼片3-4,闊三角形,長約1.5毫米;子房橢圓形,長1.5-2毫米,花柱短,柱頭2,直立,先端外彎。果序長4-5厘米,密集排列;果卵圓形,較小,長約7毫米,被白粉,具小疣狀突起,先端具宿存柱頭,基部具宿萼。花期4-6月,果期8-11月。

生長習性:
    生于海拔(60-)250-700米的疏林或灌叢中。

繁殖培育:
     栽培繁殖編輯 貯藏方法 洗去種皮后直接裝入塑料自封袋,置于冰箱內備用。種子含水量45.5%,干粒重93.6g。 種子萌發(fā) 以珍珠巖為發(fā)芽床,先將吸水后的珍珠巖鋪滿培養(yǎng)皿底部,將供試種子均勻置于珍珠巖上,再用珍珠巖完全覆蓋,放于光照培養(yǎng)箱中8h/d培養(yǎng)。 種子萌發(fā)需光性試驗 種子發(fā)芽床和發(fā)芽溫度。光照培養(yǎng)采用8h/d光照,暗培養(yǎng)將種子置于用錫箔紙包裹的紙盒內,每個處理50粒,4個重復,每天定時觀察發(fā)芽粒數(shù),以30d為限計算種子萌發(fā)率。 種子脫水 將種子置于硅膠干燥器中脫水至10%和5%左右后,在25℃光照條件下進行萌發(fā);脫水至5%左右的種子還在一2O℃冰箱內貯藏3個月后,在25℃光照條件下進行萌發(fā)。每處理50粒,4個重復,每天定時觀察發(fā)芽粒數(shù),以30d為限計算種子萌發(fā)比例。 種子貯藏方式和貯藏溫度試驗 將種子分別置于牛皮紙袋中常溫、4℃一20℃貯藏及濕潤的珍珠巖中常溫、4℃貯藏。貯藏時間分別為30、60、90、180、270、360d,在25℃光照條件下進行萌發(fā)。每處理50粒,4個重復,每天定時觀察發(fā)芽粒數(shù),以30d為限計算種子萌發(fā)比例。

園林用途:
    經(jīng)濟價值 本種的種子油含有毒性的生物堿,加熱后毒性下降,可供作潤滑油及肥皂。 醫(yī)藥價值 功能主治 子:《南寧市藥物志》;治慢性痢疾。 枝葉:祛風止痛;解毒消腫。主風濕骨痛;瘡瘍腫毒;跌打骨折;毒蛇咬傷。 《陸川本草》:驅風,止痛,消腫。治風濕骨痛,浮腫。 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治跌打后遺筋縮。 根:清熱解毒;活血化瘀;消腫止痛。主外感發(fā)熱;咳嗽;咽喉腫痛;脅下痞塊;風濕骨痛;跌打損傷。 用法用量 內服:煎湯,9-15g(鮮品加倍)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。 附方 治蛇傷或骨折:牛耳楓鮮葉搗爛敷。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 注意 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孕婦忌服。 各家論述 《陸川本草》:驅風,止痛,消腫。治風濕骨痛,浮腫。 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治跌打后遺筋縮。 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治癆咳及熱瀉。外洗風濕骨痛。 化學成分 羽扇豆酮,β-谷甾醇,胡蘿卜苷,deoxycalyciphylline B,daphiodhanins D,calyciphylline B,槲皮素,蘆丁。 鑒別 理化鑒別 苦木苦味素類反應.取牛耳楓子粉末12g,加甲醇100ml。回流45min,冷卻,濾過回收甲醇至12ml。加水(含少量氯化鈉)50ml,濾過,濾液以40ml已烷振搖10min脫脂,再用二氯甲烷取二次(20ml,10ml),回收二氯甲烷至10ml備用。取樣2ml置于試管中,沿管壁加入硫酸2ml,兩液面交界處顯紅棕色。振搖,靜置5min,上層液面顯潰紅棕色。 薄層層析實驗,樣品制備:取鴉膽子、牛耳楓子脫脂樣品粉末各4g,分別用水煎煮二次(30ml、20ml,時間為30min、20min合并濾液濃縮至10ml,用氯仿萃取二次(10ml、5ml),合并氯仿液,濃縮至1ml供點樣用。用硅膠G0.5CMC-Na薄層板,氯仿一甲醇(9:1)為展開劑,上行法,展距為15cm。取出揮干。在紫外光燈(365nm)下檢視,顯出不同亮白色熒光斑點。再噴以5一FeCI,乙醇溶液,結果出現(xiàn)深淺不一的藍黑色斑點。 紫外吸收光譜,取牛耳楓子粉末2g,置于100ml圓底燒瓶中。加石油醚40ml加熱回流1h,冷卻至室溫,濾過,濾液置50ml容量瓶中,用石油醚加至刻度。取1ml用石油醚稀釋至100倍待測。以相應溶液作空白,用島津UV一160A測紫外吸收,結果顯示:牛耳楓子在234nm處有一最大吸收峰。 性狀鑒別 核果卵圓形式卵形,長7-10mm,直徑5-6mm。表面藍黑色,有時附有淺灰色粉末,具不規(guī)則皺紋或多數(shù)疣狀突起,先端有短小2歧的柱頭殘基,基部有圓點狀凹入的果柄痕,有時可見果柄和宿萼。果皮較薄而脆,易碎。種子1粒,棕色或棕黑色,不飽滿。氣微,味苦。 顯微鑒別 核果橫切面:外果皮為1列表皮細胞。中果皮薄壁組織中散有單個或成群石細胞,并有較多裂隙;中部有維管束環(huán)列;薄壁細胞含有草酸鈣簇晶。內果皮由外側的石細胞環(huán)帶及內側的纖維開帶構成。內果皮內側常可見不育胚珠,呈紡錘形,種子胚乳異常發(fā)達。

病蟲害防治

同科植物圖片
我要補充
內容:
供應商列表
暫無供應信息
暫無求購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