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本屬植物約有200多種,分布于熱帶、亞熱帶地區(qū),北至日本。我國約有60多種,主要分布于云南、廣東、臺灣等省。
形態(tài)特征:
植株高1.5—3m。根莖塊狀,直立。葉簇生。葉柄粗壯,長約50cm。葉片闊卵形,躍和寬各為60 cm以上,二回羽狀復(fù)葉。羽片5~7對,互生,狹長圓形,上部的小羽片稍斜向上,披針形,長7~10cm,寬1.5-2 cm,下部的小羽片漸縮短,近基部的長僅約3 cm,有短柄,頂生小羽片與側(cè)生小羽片同形,有柄。孢子囊群著生于近葉緣的細脈兩側(cè),無隔絲。孢子囊大形,具短柄.縫裂。孢子約有145~7500個,四面體型,外壁具小疣狀紋飾或有時成條紋狀或彎曲條狀,周壁具小瘤或光滑。
植株高大,高1.5米以上。根狀莖塊狀,直立,下面簇生有圓柱狀的粗根。葉柄粗壯,干后褐色,長約50厘米,粗1-2.5厘米。葉片寬廣,寬卵形,長與闊各60厘米以上;羽片5-7對,互生,長50-60厘米,寬14-18厘米,狹長圓形,基部不變狹,羽柄長約2-4厘米,奇數(shù)羽狀;小羽片35-40對,對生或互生,平展,上部的稍斜向上,具短柄,相距1.5-2.8厘米,長7-9厘米,寬1-1.7厘米,披針形,漸尖頭,基部近截形或幾圓形,頂部向上微彎,下部小羽片較短,近基部的小羽片長僅3厘米或過之,頂生小羽片分離,有柄,和下面的同形,葉緣全部具有規(guī)則的淺三角形鋸齒。葉脈開展,下面明顯,相距不到1毫米,一般分叉,無倒行假脈。葉為草質(zhì),上面綠色,下面淡綠色,兩面光滑。葉軸干后淡褐色,光滑,腹部具縱溝,羽軸基部粗約3.5毫米,頂部粗約1毫米,向頂端具狹翅,寬不到1毫米。孢子囊羣棕色,長圓形,長約1毫米,距葉緣0.5-1毫米,彼此接近,由8-10個孢子囊組成。
生長習(xí)性:
常野生于林下溪邊或溝谷。性喜生長于陰濕的環(huán)境中,較耐寒。喜溫暖,耐半陰。要求疏松、肥沃和排水良好的腐殖土。
產(chǎn)于福建、湖北、貴州、廣東、廣西、香港。生林下溪溝邊。
繁殖培育:
多用分株繁殖。
園林用途:
福建觀音鷹蓮植株高大,生長健壯,株形優(yōu)美,為美麗、奇特的觀賞蕨類。適合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(qū)蔭棚及林下種植,也適宜種植于庭園中較陰濕處。室內(nèi)盆栽亦是觀賞價值較高的觀葉植物。
塊莖可取淀粉,曾為山區(qū)一種食糧的來源。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