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國內分布:產(chǎn)我國東南沿海各省。浙江、福建天然分布。上海、杭州、臺灣、廣州等地栽培供觀賞。
國外分布:日本西南部也有分布。俄羅斯、德國、印度尼西亞等國均有引種栽培。模式標本采自日本。
形態(tài)特征:
竿高僅1米左右,直徑3—4毫米;節(jié)間光亮、無毛;竿環(huán)明顯腫脹;節(jié)內較長,可達3—5毫米,竿壁厚而中空??;竿每節(jié)具3—5(6)枝。各枝簡短,長僅0.5—1.5(3)厘米,各枝的長短和粗細彼此相近,每枝計有2—4(6)節(jié),枝籜膜質,遲落或宿存(宿存者以后在竿上腐爛呈纖維狀),具縱脈,頂端生有縮小葉;枝與竿的角度較開展,在其腋間還有膜質的先出葉,后者表面被短柔毛?;X鞘紙質,背面無斑點,背部貼生短毛,外側邊緣生長纖毛;無籜耳,無或極少有鞘口繼毛;籜舌高達3—4毫米,具柔毛,頂端截形或凸起,上緣生短纖毛;籜片小,斜披針形。每枝僅具1葉,或稀可2葉,當有2葉時,其下方的葉鞘長于上方者(前者長可達1.5-3厘米)故下方的葉片反而居上;葉片形小,卵形或長卵形,長2.5—18厘米,寬0.6—3.5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闊楔形或近于圓形,上表面深綠色,光滑無毛,下表面蒼綠色,具均勻的斜立短毛,次脈6—9對,再次脈7—9條,具長方形小方格脈。花枝生于具葉枝條的下部節(jié)上,或稀可直接生于主竿的節(jié)上,各花枝還可再分次級枝,次級枝上有2—5枚無柄假小穗,次級枝的基部具苞片,枝腋內有先出葉,有時次級枝簡化只具l枚頂生假小穗,而其下部仍具有明顯的數(shù)節(jié);假小穗具3苞片,苞片草質,下方者形小,腋內具潛伏芽或否,上方2片則均具腋芽;小穗含3—7朵小花,基部1—3朵為兩性,上部者為雄性或為中性;外稃草質,較?。粌蕊べ|;鱗被薄膜質,卵形;花藥黃色:子房長卵形,花柱1,柱頭2,其中1枚可再分裂而形成3柱頭,柱頭羽毛狀。穎果長卵形。筍期5—6月,花期5月。
生長習性:
生于山坡上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