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僅產(chǎn)于云南東南部的麻栗坡與馬關(guān)之間的老君山。
形態(tài)特征:
多年生草本,根狀莖粗壯,直徑3-7毫米,斜升。葉多數(shù),簇生于根狀莖頂端(基生),紙質(zhì),卵狀長圓形,大小不一;小的葉有的呈鱗片狀,包于莖的基部;大的葉片長可達13厘米,寬6厘米,先端鈍尖,基部圓形,急狹縮,下延于葉柄,邊緣尤其是中部以上有粗鈍牙齒,齒頂端有硬凸尖,上面綠色,下面淡綠色或粉綠色,葉脈5-9對,兩面明顯凸起,葉柄與葉片等長或稍短于葉片,上部具明顯窄翅。花葶(總花梗)3-6條,發(fā)自根狀莖的頂端,細(xì)長,具單花,花葶下2厘米內(nèi)有1枚披針形苞片,花葶長常等于葉的2/3;花俯垂,直徑2-2.5厘米;萼片5,卵形,綠色或微帶紫色,長10毫米,寬4-5毫米,頂端具鈍尖頭,有脈紋,宿存,下部具3枚硬質(zhì)苞片,苞片具硬脈紋,先端漸尖;花冠整齊,5深裂,白色或粉紅色,具脈紋,筒部長不到1毫米,裂片倒卵形,直徑約8毫米,先端具淺裂片狀鈍牙齒;雄蕊5,花絲扁線形,白色,花藥黃色,2室,縱裂;退化雄蕊小,鱗片狀,生于雄蕊之下并與之互生,與花冠裂片對生;子房無毛,3室,每室具多數(shù)胚珠,花柱單一,圓柱形,直立,無毛,高于雄蕊,花后伸長,果期長18毫米,柱頭稍膨大,頭狀,微淺3裂。蒴果包被于花萼內(nèi),倒卵狀橢圓形,長7毫米,直徑4毫米,花柱宿存,直立或稍彎曲;果梗長度幾與葉等長。花期2-3月;果期4-5月。
與原變種的區(qū)別在于本變種的葉片較大,長達15厘米,寬9厘米,網(wǎng)狀脈在兩面極明顯凸起,側(cè)脈7對,近邊緣3/4處分叉而互相網(wǎng)結(jié),下面脈上有粗硬白色短柔毛;花下具長尾狀漸尖的葉狀苞片。
生長習(xí)性:
生于海拔1300-2000米的林中溝邊巖壁上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