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4日,中國央行等七部委發(fā)布的“關于防范代幣發(fā)行融資風險公告”,該公告正式定性ICO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,責令立即停止。
今年金融科技和市場的一大奇觀,要數跟區(qū)塊鏈技術相關的比特幣以太幣等加密幣(cryptocurrency)的價格狂漲,一輪高過一輪,勢如破竹。伴隨著加密幣的身價倍增和特殊性質,發(fā)生在美國的網絡盜竊欺詐也層出不窮,煞有愈演愈烈之勢。
為8月份加密幣價格突飛猛進起推波助瀾作用的,還要數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動蕩不定。每次美元下跌,股市下跌接踵而至。然而,與此同時,黃金和加密幣的價格卻逆流而行,不降反升,顯示兩者作為抗震避險的對沖作用。CNBC做了統計分析,驗證黃金和加密幣價格的正相關性。加密幣也被冠以“新黃金”的稱號。
曾經是中美洲最富有的委內瑞拉,目前通貨膨脹高達1000%,貨幣貶值99%。老百姓卻在比特幣上找到希望,他們動用人力電力計算機運算能力來挖比特幣,以挖到的比特幣來保值,來維持生計。比特幣價格的上漲自然對他們也是利好的作用。由此也可以看出,加密幣已經成為國際資產,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。
自然,建立在區(qū)塊鏈技術上的加密幣有許多潛力和優(yōu)勢。區(qū)塊鏈技術運用復雜的數學加密模型,來促進交易數據賬本的相對安全,去中心化,公開透明,不可篡改等特性,在很多領域都有著重要的運用,諸如智能合約、數據管理、交易清算、身份驗證、財產記錄、產權保護、眾籌眾享,反洗錢、投票選舉、民意調查等。簡單的說,得益于這一加密技術,它在創(chuàng)造信任、減少中介、提高效率等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。而加密幣則像是使用這些區(qū)塊鏈技術的有限數額的通行證、入場券;擁有加密幣,就擁有對區(qū)塊鏈技術開發(fā)出來的產品的使用權。
不足為奇,隨著區(qū)塊鏈技術的深入人心,被逐漸廣泛地運用到各個領域,加密幣的價值也突飛猛進,屢創(chuàng)新高。同樣不足為奇的是,在加密幣價格日夜兼程的同時,網絡的不法分子也在設計各種鬼魅伎倆來掠奪侵吞這類資產,坑蒙拐騙事件不絕于耳,甚至有變本加厲的趨勢。據Bloomberg引用的統計,今年光是以太幣,就有3萬人受害,平均每人損失7500美元,受害者比例達十分之一。
加密幣交易有其特殊性,一是匿名——不需要實名認證,只憑網上錢包賬號就可以運作,所以難以找到跟加密幣相關的具體個人。二是不可逆轉性——一旦支付或轉賬,就不能撤銷回頭了。加密幣當初的這般設置,有防范銀行或監(jiān)管干預的作用,便于類似現金般的認錢不認人的交易,曾一度主要紅火于黑市洗錢逃稅等非法市場。然而現在的事實是一旦加密幣被盜被轉移,那就一去不復返了,難以找到騙子案犯,難以定罪究責。再加上如果攻擊者還不在美國本土的話,那就更無從追查犯罪源泉。相比之下,如果是用信用卡交易的話,那資金流程比較清楚,資金的起源和落地都有實體或個人對應,究責理賠較能落實。再說,信用卡公司提供欺詐保險,必要時可以撤銷交易退還資金。
紐約時報8月21日報道,有黑客通過蒙蔽電信公司來得以控制加密幣投資者的手機號,用其手機號重新設置密碼,進入他們的加密幣錢包,將其加密幣轉走。黑客監(jiān)視社交媒體,瞄準活躍的加密幣投資者,攻擊他們的賬戶。也是本月,黑客偷了HBO《權力的游戲》尚未公映的五集劇本和一些討論的電子郵件,要求HBO以比特幣的形式支付600萬美元贖金。
上個月,黑客闖入加密幣交易平臺CoinDash的網站,修改內容,讓投資者把以太幣形式的投資款項送至另一個假網站,共騙取700萬美元價值的以太幣。CoinDash還算幸運,數額不太大。相比之下,日本的一家比特幣交易所Mt.Gox就很慘。2014年,它屬下的740000多枚的比特幣逃之夭夭,無從追回,時值4.6億美金,Mt.Gox只得宣告破產。
今年5月,黑客發(fā)放“WannaCrypt”勒索軟件,凍結受害者的計算機文件,索要每臺計算機幾百美元的比特幣來放行。這個病毒軟件迅速在國際間蔓延,150個國家報道攻擊發(fā)生,起碼有45000臺計算機受害。一些國家的重要部門遭到侵犯,諸如俄國的內務部,英國的國家健康服務部。西班牙的一家電信公司因為計算機系統無法工作而讓雇員回家。
由此可見,跟加密幣有關的交易轉賬儲存等還是險象環(huán)生,缺乏安全感的,堪比無法無天的蠻荒叢林,靠自發(fā)保護。原本加密幣標榜的優(yōu)勢和亮點——匿名,不可逆轉,不受監(jiān)管——反過來也可以變成致命的劣勢和缺點。試想,如果財產最起碼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,市場經濟最基本的產權界限都這么容易受到踐踏,那怎么發(fā)揚光大,去做投資交易,去儲蓄去保值?今天賬上有百萬千萬,明天就可能消失得無影無蹤,投訴無門,究責無處。盡管有些投資交易平臺自稱非常安全,要大家放心,但“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”,黑客們在那里虎視眈眈絞盡腦汁,手段越來越高明,方法越想越出奇,很多掠奪就是在自稱安全的眼皮底下發(fā)生。而且市場上還總有技術上的弱勢群體容易受到攻擊,防不勝防,如何能真正做到安全可靠?而且,盜竊搶劫事件發(fā)生后受害者還無能為力,自認倒霉,不能做到“有法可依、有法必依、執(zhí)法必嚴、違法必究”。加密幣的國際性更助長了對安全問題的擔憂。國際范圍的運作更缺乏法制和監(jiān)管,如果出現問題,誰是最后的審判員仲裁者?誰來追蹤處罰坑蒙拐騙行徑?如何協調如何規(guī)則?
回到加密幣和黃金的類比上。黃金是個實體資產,可以動用武力來保護捍衛(wèi)。紐約聯儲的黃金庫置放在地下五層的密室,竊賊還需要親臨現場才能完成類似《終極警探3》里的雞鳴狗盜之舉,無法隱身,無法遙控;一旦被抓到,處罰也會是非常嚴厲。所以比特幣以太幣之類的虛擬資產,要想真正跟黃金做類比,最起碼安全措施上有待完善,讓使用者放心大膽地持有操作這類資產。
區(qū)塊鏈技術大有用武之地,加密幣也會越發(fā)體現出價值和運用。一個新技術在初創(chuàng)時期總會有不完善不盡人意之處,相信隨著這類技術的深入人心,使用者越來越廣泛,需求會創(chuàng)造供給,創(chuàng)新會與時俱進,很多問題應該會得到迎刃解決。與此同時,加密幣的投資投機目前還主要局限于技術極客人士,用加密幣來進行融資的ICO(首次代幣發(fā)行)活動因為魚龍混雜已經在中國被歸類為非法集資而受到禁止,在美國也有準備納入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監(jiān)管。普通的投資者需要慎之又慎,認識到加密幣不但有價格起伏泡沫升爆,被監(jiān)管被禁止的風險,還有本文所描述的坑蒙拐騙資產不保的威脅。如果是抱著賭一把玩一把的心態(tài),拿得起放得下,倒也可以鋌而走險。就怕沒有認識到危險性而到最后哭天搶地悔不當初。在這里,不妨引用行業(yè)的一句金科玉律:“不要投資你輸不起的錢。”